最新资讯
广东佛山通过水系连通、堤岸整治和水生态修复,将过去黑臭河涌建成千灯湖碧道,成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靓丽名片。粤水轩 摄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
近日,广东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许永锞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全省水利系统要坚持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全局,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以完善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为主轴,深刻把握治水矛盾的发展变化,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解决好治水管水体制机制政策性问题,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涉水制度体系,推进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在广东水利行业落地落实。
推动治水从“部门分治”
转向“部门联治”
全会提出,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要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加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
对此,水利部门作为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的牵头部门,将如何贯彻落实?
许永锞表示,全省水利系统要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部署精神,把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摆在系统治水更重要的位置,以河长制湖长制为“牛鼻子”,推动治水从“部门分治”向“部门联治”转变,真正实现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
广东省将继续坚持做实做强河长制湖长制,全面推行省、市、县三级河长制工作述职机制,健全河湖保洁长效机制,抓好河长制湖长制年度考核工作。持续开展广东河湖治理1.0版和2.0版的“清四乱”“五清”专项行动和“让广东河湖更美”大行动。
高质量规划建设万里碧道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广东省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项重大创新举措,是广东河湖治理的3.0版。对此,许永锞表示,广东省将高质量推进万里碧道规划建设,打造广东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生态名片。万里碧道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性载体,涵盖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种生态要素。要按照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高质量推进万里碧道规划建设,将其打造成为广东靓丽的水生态名片,带动治水理念提升,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和污染防治,实现治水、治产、治城的全面统筹,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力争年底前完成万里碧道总体规划编制报批工作,2020年4月底前全面完成省级试点建设任务。
“我们还要积极推动社会参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治水新格局。”许永锞表示,要坚持“开门治水”,从制度层面让群众有更多参与渠道,同时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形成全社会支持和参与河湖治理的良好氛围。要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发挥好河长办的统筹协调作用,推动河长制各项任务落地落实。要压实各级河长的领导责任,细化实化考核办法,建立河长述职机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2022年全省中小河流治理
将累计完成16112公里
全会提出:“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对此,许永锞表示,除了上述提到的完善河长制湖长制体系外,广东省还将完善健全“上下贯通,对应一致”的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接下来将抓紧组织编制《广东省水库防洪抗旱调度管理办法》,严格执行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和领导干部带班等制度。建立洪水风险隐患点、风险源排查常态化机制。严控水库私自超汛限水位运行。
在完善大江大河防御体系方面,广东省将加快推进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西江干流治理工程、潖江蓄滞洪区建设项目等重点防洪骨干工程建设和前期工作,提升大江大河防洪减灾能力。在完善中小河流防御体系方面,今年底前全面完成山区五市中小河流8264公里的治理任务,继续实施其他16市的全省中小河流治理二期项目建设,力争2022年底前完成7848公里治理任务,使全省中小河流治理累计达16112公里以上。在健全水土保持监管体系方面,开展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实施全过程监管。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和崩岗治理,抓好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力争到2030年,全省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800平方公里。
广东省还将继续完善水资源高效利用体系。在深入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方面,强化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刚性约束,全面开展取水工程核查登记,严格取水审批。在建立健全节水制度体系方面,争取出台广东省节水条例,积极培育水权水市场,切实推进合同节水管理,扎实开展水效领跑者行动和水效标识建设,不断完善节水标准定额体系,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支持深圳率先建成美丽中国节水型城市典范。在加快完善水资源配置格局方面,加快推进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工程、环北部湾水资源配置工程等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在完善生态流量管理体系方面,确定广东省主要河湖生态流量,明确重点河湖和主要控制断面的管控目标,建立健全生态流量监测预警机制。广东省还将着力强化水行政执法力度,狠抓大案要案查处工作,坚决整治侵占河湖、非法侵占水域岸线、非法采砂、水土保持违法行为等活动。
启动“数字水利”
与“系统治理”融合工程
《决定》提出,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对此,广东水利系统如何以水利信息化和水文现代化为抓手,加快实施“数字水利”和“系统治理”融合工程?
许永锞表示,广东是水利大省,水网密布、河湖众多。水利信息化和水文现代化是解决广东省复杂水问题的重要抓手。为此,省水利厅决定抓紧补齐水利信息化短板,从今年起,省水利厅全面启动了广东“数字水利”与“系统治理”融合工程建设(以下简称“融合工程”),以水利信息化带动和促进水利现代化。
融合工程建设是广东省水利“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进的信息化工程。整个实施方案遵循水利部“智慧水利”建设总体思路和广东“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总体框架。通过充分运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强化水利业务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构建覆盖广东省全省江河水系、水利工程设施、水利管理活动的智能感知与一体化应用体系;建立数据融合、业务自治、逻辑统一的水利大数据共享交换体系;统筹建设支撑洪水、干旱、水工程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节水、江河湖泊和水利监督等重点水利业务的应用支撑能力体系和数字水利智能应用体系;健全完善以纵深防御为基础、监测预警为核心、应急响应为抓手的全要素网络安全技术体系。
许永锞表示,实施广东“数字水利”与“系统治理”融合工程,可以大幅度提高全省水利工程管理使用效益。同时,也是落实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创新发展战略,推动广东省实现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支撑;更是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随着“融合工程”的建设,可望为广东水利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撑。
■一线实践
以河长制推动“河长治”
广东治水合力逐渐凝聚
飞桨逐浪,锣鼓震天。今年6月30日,茅洲河龙舟邀请赛在深圳宝安区燕罗湿地河段举行。这已是省级碧道试点茅洲河连续两年举行龙舟赛。
跨深圳、东莞两市的茅洲河曾是珠三角污染最严重的河流。近年来,广东发挥河长制的关键作用,奋力打好碧水攻坚战,推动茅洲河等重污染流域水环境持续改善。
2019年11月5日最新监测结果显示,茅洲河下游共和村国考断面氨氮、总磷同比分别下降40.9%和42.6%,提前两个月达地表水V类标准。
在中央要求提前建立省、市、县、镇、村五级河湖长体系的基础上,广东形成了总河长高位推动、各级河长履职尽责、各部门协同联动的机制,治水合力逐渐形成。
逾8万名河(段)长巡河解治水难题
“全面开展黑臭水体治理攻坚冲刺!全力攻坚茅洲河(宝安段)干流及一级支流2019年底达地表水Ⅴ类水!”
今年9月,深圳市宝安区发布该区2019年第1、2号总河长令,向全面消除黑臭水体攻坚冲刺,并对全面排查整治压覆和侵占河道、暗渠暗涵、支汊流、箱涵建筑构筑物进行部署。
“以前茅洲河的水像墨汁一样,附近建成两座污水处理厂后,流域污水经过处理,部分排到这里,成为一个湿地景观。”深圳市宝安区环境保护和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说。整治之后,燕罗湿地已由过去的黑臭荒滩,蝶变成如今的绿草红花、碧水潺潺。
河长高位推动,治水顽疾逐渐攻破。去年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主动担任省第一总河长和总河长,分别牵头督办全省污染最严重的茅洲河、练江污染整治,多次带头深入茅洲河、练江一线调研,现场督导解决难点问题。
在省级河长的示范带动下,全省各地镇级以上党政领导均担任总河长,挑选任务最重的河流担任流域河长,深入一线巡河履职成为全省80430名河长、河段长的自觉行动。
去年9月以来,全省五级河长累计巡河463万人次,累计发现问题176629个,落实整改159450个,整改率为90.3%,有效解决了大批影响河湖健康的重点难点问题。
“我小时候还在这条涌里游泳,现在看到河涌重变清澈,心情很激动。”广州天河区珠村公司党总支书记潘伟坤兴奋地说。有着“中国乞巧第一村”之称的珠村,近日将已经被水泥路面覆盖20年的深涌中支涌,重新揭盖复涌。经过截污等综合整治,珠村再现20多年前岭南水乡神韵,让村民们感受到浓浓的乡愁和满满的获得感。
截至今年11月底,全省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水面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湖泊共核查出“四乱”问题7512宗,已整治销号7487宗,销号率99.7%。
建万里碧道
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幸福河
治水护河,最终要实现与民共享。万里碧道建设作为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战略决策,是广东河湖治理的3.0版。
一座座飘逸动感的桥梁飞架于开阔的蕉门河面。河上,常常可见青少年坐着五颜六色的皮划艇不时穿梭。全长6260米的一河两岸被称为南沙的“城市客厅”。
蕉门河碧道是大湾区碧道试点段之一。“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随着万里碧道建设的不断推进,这一美好的愿景将在南粤越来越多河流成为现实。
如今,广州蕉门河、深圳茅洲河、珠海天沐河碧道试点基本建成,基本形成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的幸福河,水碧岸美的生态效益和水岸联动发展的经济效益逐步显现。
今年,广东省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重点,率先开展了长180公里、分布于18个地市的“1+10”省级碧道试点建设。到2020年5月,将基本完成“1+10”省级碧道试点任务。到2022年,初步建成不低于5000公里的万里碧道,基本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成为广东生态文明建设的靓丽名片。
除了官方河长,社会各界也纷纷参与治水,人人都是河长的氛围日益浓厚。在江门鹤山市桃源河、广州市海珠区等地,记者见识了丰富多样的护河力量——民间河长自购无人机天天驻守在河边、人民警察当“河道警长”威武护河、“河小二”护河员是清扫河岸的“总动员”……
社会公众还可通过“广东智慧河长”、粤省事等平台,拍照上传并反映河湖问题,做河长们的左臂右膀。
据省河长办介绍,目前,广东省已组建各类护河志愿者队伍5479支,志愿者36万名,今年以来全省开展志愿行动3603场,涌现出一批批党员河长、企业河长、巾帼河长、华侨河长等“民间河长”以及“护水骑兵”、龙舟护河巡逻队等各种民间志愿护河力量,全社会共同助力河长制的良好氛围日益浓厚。
南方日报记者 谢庆裕 通讯员 粤水轩
来源:南方日报